【前言】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人类探明了地球上所有土地,并逐步明确了这些土地的所属关系。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全球最大的无主领土,其总面积广阔,甚至超出了中国的国土面积。
全球有实力之国皆已着手南极探索,日本尤为积极,多年前便在南极洲进行精心筹划与战略布局。
为何南极洲仍为无主之地?日本在该地区有何战略规划?
【最后一片无主之地】
南极的观念历史悠久,然而,直至19世纪初,人们才真正发现了南极洲这一陆地存在。
郑和下西洋时,大明船队在非洲东部听闻,沿海岸线南行,可见六月飞雪的奇异景象,这一奇观终年不绝。
郑和深感好奇,欲派人沿非洲东海岸南探此奇观。然航程遥远且明朝国力渐衰,大明船队终未能实现此行。
若非如此,凭借大明船队的强劲实力与卓越航海技术,南极洲的发现时间或可提早四个世纪。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众多探险家纷纷扬帆出海,踏上征途,旨在探寻那些迄今为止仍鲜为人知的神秘地域。
自16世纪起,航海家逐渐接近南极,然而,环绕南极的西方漂流如同坚固城墙,阻隔着各国探险者的前行之路。
1820年,俄国航海家别林斯高晋带领船队探索南太平洋,历经航行,他们成功接近南极大陆,抵达了距离其约32公里的海域。
尽管他们未能踏上南极大陆,但这片充满神秘的土地首次呈现在了人类的视野之中。
所以,1820年1月27日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定为南极洲被正式发现的日期。
这是地球上最晚被人类探知的大陆,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吸引了无数科学家与探险家纷至沓来,展开探索。
人类探索的步伐延伸至南极洲,揭开了其神秘面纱,惊喜地发现,这片土地宛如上天赐予人类的珍贵宝库。
南极洲的辽阔地域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首要特征。
广义上,南极涵盖南极洲及南太平洋,总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南极洲陆地面积为1424万平方公里,约是中国面积的1.45倍。
如此辽阔的地域,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无疑将创造更多价值。
其次是南极洲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探索与研究机会,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
南极因地理与气候等因素,环境长期保持纯净,未受破坏,因此成为进行各类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
南极冰盖平均厚度约2700米,它储存了地球上超过70%的淡水资源,是全球淡水的重要蓄积地。
南极冰盖中的冰雪样品,可揭示地球几千乃至上万年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历程,为人类提供宝贵的历史认知。
南极洲是独一无二的巨型科研基地,科学家早先便誉之为“地球上最后的天然科学试验场”,强调了其无可取代的科学研究价值。
最后,南极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各类资源。
南极洲虽常年冰雪覆盖,却蕴藏丰富资源。据统计,该地区有上千种动植物,其中海洋生物资源尤为显著。
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冰盖下蕴藏超200种矿物,且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蕴藏量亦相当可观。
人类的探索不断深入,此地已揭示出广袤的煤田,并且发现了规模居世界之首的铁矿矿藏。
南极洲资源丰富且尚无归属,因此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众多国家纷纷提出对该地区的领土主权要求。
1908至1941年,英、法、挪威作为极地探索强国,及邻近南极的澳、新、智利、阿根廷四国,相继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
然而,鉴于20世纪初国际局势的变动,七国经协商,依据“扇形原则”及“先占原则”,共同决定对南极洲进行占领。
最终,这七个国家以南极点为基准,依据经纬线划定边界,各自确立了“领土范围”,共占据了南极大陆83%的面积。
然而,将南极洲七国瓜分的提案未获国际社会认可,加之当时正值二战,该议题因此被暂时搁置。
二战后,全球普遍倡导“南极属全人类共有”,虽此倡议未获七国正式承认,但七国亦未对南极洲实施实际占领。
1959年,旨在开发南极洲的12国聚会,经深入讨论,一致通过了《南极条约》。
该条约的核心价值在于缔约国均放弃南极领土主权要求,此举对当时国际社会而言,无疑标志着一种显著的进步。
在签约的12个国家里,日本尤为特别。其实,日本早已着手对南极进行战略部署。
【日本在南极洲的布局】
在探索南极的历程中,亚洲因近代化起步较晚而相对滞后。
日本因率先实现近代化,成为亚洲首个着手南极考察的国家。
1910年,日本探险家白濑矗得知美国探险家斯科特与阿蒙森间的南极点竞赛后,内心燃起了对南极大陆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当年,白濑矗组建了一支船队,他们从日本启程,径直驶向南极。
历经半年多航行,白濑矗与队员终达南极洲罗斯冰架,紧接着,白濑矗向南极点发起了挑战。
因为是日本人首次抵达南极,装备不足,所以他们仅深入南极大陆约160英里后便不得不折返。
尽管白濑矗未能成功探索南极点,但他的尝试开创了亚洲人抵达南极的先河。
此后数十年,日本专注于亚洲大陆,二战战败投降后,其南极探索计划被迫中断,长达四十余年之久。
但日本资源匮乏,得知南极地区蕴藏丰富生物与矿产资源且尚未被开发,不禁心生觊觎,对此地极为心动。
1939年,日本一名法西斯议员狂热提议,依据白濑矗的探险,主张对南极拥有领土权,意在建立捕鲸基地。
一年后,智利对南极提出领土主张时,日本政府随即通告智利,指出在智利所宣称的南极领土内,日本亦拥有相应的权益。
日本战败后,盟国察觉到其对南极的图谋。为限制其国际权利,1951年旧金山对日合约中特别规定,限制日本与南极的关系。
此合约明确禁止日本在南极主张领土主权,但同时也未对日本自由进出南极地区设限。
自20世纪50年代起,鉴于上述原因,日本重新展开了对南极的考察活动。
1956年11月,日本启动了战后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仅两月后,即在南极翁古尔岛上,日本建立了昭和南极考察站。
同时,日本也踊跃参与众多围绕南极的国际考察项目,致力于相关领域的合作与研究。
因此,日本不仅在南极科学考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成为了《南极条约》的12个缔约国之一,有权参与南极事务的重大决策过程。
日本在南极进行了广泛的科学考察,成功提取了位于冰盖下3028.5米的冰芯,并收集了逾一万六千枚陨石,这些成果彰显了其在南极科研领域的深入探索。
仅凭陨石收集这一项成就,日本便已成为南极地区拥有陨石数量众多的国家之一。
日本在南极科考方面对人类研究贡献显著,然而,其在南极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表现却多次受到批评。
自20世纪70年代始,日本便跻身南极磷虾最大捕捞国之列,且其远洋捕鲸船亦频繁在南极周边海域活动。
日本借科研之名,在南极周边持续捕鲸,此举招致了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
随着人类在南极活动的日益增多,尤其是日本的参与,保护南极——这人类最后的净土,已变得刻不容缓。
【保卫南极就是守护人类】
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不仅搁置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诉求,还清晰界定了对南极环境保护的具体规定。
在缔结《南极条约》时,虽然起初仅有12个国家参与,但它们一致同意将南极专用于和平目的及科学研究。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南极调研组织针对《南极条约》中尚未明确的细节,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补充工作。
针对日本在南极附近过度捕捞,损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南极调研组织于1980年制定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以应对。
1991年,各国于马德里共商南极开发事宜,并签署了《南极条约议定书》关于环境保护的部分,该议定书被广泛称为《马德里议定书》。
《议定书》作为《南极条约》后最重要的南极文件,宣告南极地区为全球共享的国际自然保护区。
1998年,经缔约国审议,《马德里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南极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自南极被发现至《马德里议定书》实施,历经近200载,人类终认识到南极对全球的重要意义及其独特价值。
仅从气候角度看,南极在调控全球气候及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安全上的作用,远超预期,其价值非凡。
南极洲蕴藏着全球70%的淡水资源,当前全球气候正持续变暖。若此趋势导致南极冰盖消融,海平面将上涨60米,对众多国家和地区构成灾难性威胁。
因此,保护南极环境实为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必要之举,此举至关重要。
在众多南极科考国家中,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在保护南极环境方面,其表现堪称典范。
依据《南极条约》规定,中国在设立科学考察站期间,针对站区内的植被带与动物栖息地,特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这些生态区域。
在中国科考站工作期间,会定期整治清理周边环境。每次组队考察时,环境保护均为考察队员集训和素质教育的必要内容。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致力于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此乃中华民族为保护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所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南极更应该加强合作】
当前,全球科考活动迅猛推进,众多国家积极投身南极科考,但南极所面对的挑战依旧严峻。
在《南极条约》体系下,各国参与南极开发时,应严守相关国际条约,确保开发活动合理且适度。
南极乃全人类之共同遗产,任何国家无权损害其生态环境,进行南极科考活动时,各国应加强广泛合作。
中国现为南极科考大国,曾与日、澳、阿根廷、巴西及乌拉圭等国紧密合作,树立了人类和平利用与保护南极的典范。
若以往国与国间的合作援助源于人道主义,那么现今全球在南极科考上的携手突破及环境共护,则是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积极捍卫。
各国应加强合作,确保南极这片纯净之地得以保存,让子孙后代也能领略其美丽风光,传承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
#百家说史迎新春#
